Categories: 新聞

[新聞] 同是2300萬人口的臺灣與澳洲,為何有著「鬼島」與「天堂」的落差?

應已在澳洲定居的朋友多次邀約,7 月底到澳洲玩了一趟,前後在澳洲待了 17 天。朋友的規劃是以布里斯本為北端起點,沿著東岸公路開車南下到不同鄉鎮城市停留,並借宿不同的親友家,開車最南到雪梨後,再折返往內陸回到布里斯本。

這趟公路旅行停留了許多地方,共借宿了8 個不同的澳洲家庭,沿途發現許多問題值得省思,但最讓我不解的問題在於:同是2,300 萬人口的國家,為何兩者的國民生活品質、工作所得和經濟體規模竟是天差地遠?臺灣的競爭條件到底少了什麼?差的只是土地和天然資源而已嗎?

思索過後,發現澳洲雖然和臺灣擁有相似的人口數,但這僅是擁有澳洲國籍的人口數字,不包含在澳洲留學、打工度假和工作居留的潛藏人口。光是根據臺灣外交部的統計,自從開放澳洲打工度假以來,臺灣人就已超過 16 萬人申請,並且持續增加中。

這數字還不包含其他國家申請到澳洲打工度假的人民;申請留學澳洲更是形成一股風潮而持續成長,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,一共佔了約 40 萬的總人數。到澳洲打工度假的人民,為澳洲創造了不同產業的經濟產值;由於澳洲學費和消費較高,故而不少留學生亦有兼職打工,也同時為澳洲創造了經濟產值。這背後產生的幾個議題,個人認為非常值得臺灣思考。

一、短期移工為澳洲創造再多的經濟產值,澳洲政府負擔的國民成本仍低:

上面提到的「潛藏人口」不論增加再多,他們都不是澳州的國民,所以創造更多經濟產值的同時,澳洲政府需要負擔他們的國民成本(例如像臺灣的勞保、健保、年金制度等福利)都遠較國民低。但這些潛藏人口在澳洲的收入所得,部分還要拿來繳交高額的稅金給澳洲政府;而且這些打工度假的潛藏人口,從事工作以勞動性質(例如農場、屠宰廠等)居多,甚至是不受保障的黑工,這些工作亦是部分澳洲人不願意投入的工作,所打工度假正好平衡了澳洲勞動市場的分配,故而站在澳洲政府的立場來看,怎麼看都是大贏家。

澳洲運用不同形式開放外國人力來為他們創造經濟產值,同樣的情形對照到臺灣,例如開放外籍勞工來臺(藍領階級)的政策而言,開放比例若是太多了,民間就會出現「外人瓜分臺灣就業市場」的聲音;若是討論如何吸引外國高階人才(白領階級)來臺的政策時,民間更會出現「臺灣不重視在地人才的培育,限縮本地人才的發展舞臺」等批評。

但我們清楚真正的現實狀況:即便不開放外籍勞工(藍領階級)來臺,臺灣本地人民願意投入的人數還是很有限,因為會嫌太過辛苦;即便不吸引外國高階人才(白領階級)來臺,臺灣本地的高階人才也不見得會留在臺灣,甚至出走比例逐年提高。

「外人瓜分台灣資源」這種鄉願式的意見,表面看起來似乎合理,但卻沒有真正思考過,臺灣若有適當的政策配套,外國人力或人才來填補缺口時,政府負擔他們的國民成本,亦即財政負擔甚至不增反減。

而這些額外創造出來的產值,政府可以運用來營造更好的產業環境及就業機會給臺灣本國人,讓經濟發展得以再提昇,並且擴大內需市場。

過去中國在清代中晚期時,有許多華工到世界各地尋求更好的工作發展機會,尤其美國對當時的中國人而言被稱為「金山」,即便多數去了是被壓榨或客死異鄉,但華工出走的人數依舊不少,這也為美國建國初期的拓荒墾殖帶來極大助益。臺灣現今財政負擔極為龐大,軍公教勞的年金制度隨時面臨破產,若是用運用這樣的思惟來強化政府的財政及經濟體質,也不失為一種方法。

二、打破以「量」取勝的陸客政策思維,發展觀光產值的「質」化:

自從開放陸客來臺政策以來,陸客人數不斷衝上新高,許多產業亦依靠陸客來臺的商機謀生,然而臺灣自從2016 年政黨輪替以來,因為部分政治因素而導致陸客來臺人數驟減,許多業者苦不堪言。但我們明白真正的現實情況是:陸客來臺人數的日趨攀升,已實質影響臺灣人的生活品質及商業模式,陸資在臺灣操作的「一條龍」經營模式,臺灣業者能從中賺取的利潤非常微薄,故而在不斷競爭的降低成本壓力下,陸客得到的也只是低價卻沒有旅遊品質的行程。近看可觀的「高量」效益,對臺灣人民及陸客都談不上「品質」,臺灣業者雖然利益有限卻也不得不被迫妥協,最大的得利者永遠是陸資企業,所以陸客政策上的「衝量」並非長久之計。

這17 天的公路旅行,走訪了許多澳洲著名景點,澳洲地廣人稀,理論上可以大幅「衝團客、拚觀光」,但一路上卻幾乎看不到大量的遊覽車佔據各大觀光景點。更明確地說,要在停車場看到遊覽車都算是難得的事。這些著名景點的觀光客,主要都是為數不少的「自由行」人潮,這些旅客消費相對高,更不會影響澳洲旅遊的高品質。

長久以來,臺灣的陸客政策一直無法突破以「衝量」取勝的思維,尤其在現階段經濟停滯的臺灣,開放大量、更大量的陸客政策被視為解救經濟的萬靈丹,然而在澳洲的觀光現場卻讓我得到了不同的論證,「衝量」的思維無法永續長遠,因為下一年若沒有衝到更高的量,整個體制就會面臨危機,所以我們應該要思考以「深化品質」的角度出發,讓世界各地來臺的遊客享受更高品質,強化重遊臺灣的意願,臺灣本地人民也可以擁有更高生活品質,如此才是永續經營之道。雖然有不少臺灣業者對於陸客來臺人數減少苦不堪言,但這或許也算是轉型過程的必要陣痛期。

三、海洋民族的開曠格局 VS. 島國思維的封閉限縮:

澳洲不管在任何鄉鎮城市,都能看到不少的外國人,不論歐美人、中國人、臺灣人、韓國人、印度人、越南人等,尤其在大都市更是明顯,可以說澳洲是個多元族群的大熔爐,從過去到現今,都持續有不同國家的人選擇移居到澳洲生活。

許多人都說,美國之所以國力強盛、科技發達,很大的貢獻亦是從不同國家移居到美國的人民。美國和澳洲的發展,當然不只移民一個因素,但卻可以看到他們的思維模式因此相對開闊,即便還是有少數人存在著種族歧視的偏見,但整體而言,這些移民國家,對他國、不同族群的接受度,如今都高於台灣。

臺灣自從 17 世紀的國際競爭時期以來,向來都是許多不同國家、種族的人口持續遷出和遷入的地方,不同族群之間的共存,亦是當時的普遍現象。臺灣人民自詡為海洋民族,但是海洋民族的開闊性格如今卻不顯見,反而島國思維封閉性格愈來越強,在族群議題、社會議題甚至經濟議題上常限縮自我,時間久了便故步自封,不敢冒險挑戰。對照澳洲在思維上的開闊性,勇於接納他人、他國的態度,臺灣的相對封閉保守,無疑是國家、產業競爭力無法提升的重要因素。

在政策上的推動,抑或者是共同意識的交集上,常覺得臺灣人過度執著於小細節,進而較難看到更高、更廣層次的格局。或許有人會說,像澳洲這樣資源豐富、土地廣袤的泱泱大國,有著先天的氣勢和條件去向外發展,臺灣僅是小小島國,沒有這些先天優勢。但正是如此,臺灣不就更應該去向外冒險和挑戰嗎?不就更應該勇於放開心胸,接納、認識外來文化,吸收別人的長處嗎?

以上這些問題,非常值得我們共同思考

chu

Share
Published by
chu
Tags: 台灣澳洲

Recent Posts

[新聞] 澳洲不可錯過的一些巨石

不可錯過的一些巨石: 烏魯魯的...

4 年 ago

[新聞] 胡歌剛去的烏魯魯億年秘境,荒涼死了,但美得不可思議!

有種美讓人不禁舉起相機,有種震...

4 年 ago

[新聞] 作為世界必去50個地方之一,澳洲烏魯魯到底有多特別?

澳洲有大堡礁、有陽光沙灘、有雪...

4 年 ago

[新聞] 澳洲心臟——烏魯魯岩

澳大利亞共有6個州、2個領地。...

4 年 ago

[新聞] 澳洲的兔子之災

澳洲其實是一片與世隔絕的,神奇...

4 年 ago